復健治療的重要性



目的在於維持、恢復或促進運動功能發展,盡可能減少疾病併發症對病患的傷害;
改善病患平衡感與耐力;加強病患行動能力與社會參與功能。
無論是否接受藥物治療,都應積極並定期接受復健。
應依照病患SMA 型別與現存運動里程碑制定復健計畫,並定期評估運動功能

即使已接受藥物治療,仍需進行復健訓練,才能達到運動功能進步最大化。
相關研究發現,在接受藥物治療病患中,比較接受一週 3~5 次與一週 1 次復健治療兩組病患,
一週 3-5 次組的病患運動功能較佳1

鼓勵持續地物理治療,除了可提升病患及照顧者的生活品質外,
也可能會對日後評估分數有幫助

照顧者對醫療的期待與建議

罕見疾病不僅影響病患,對其父母亦帶來巨大精神與經濟衝擊,造成壓力與創傷。
病患父母慢性創傷經驗可能包括:失眠、情緒崩潰、因看不到未來而恐懼、害怕子女死亡2

研究顯示病患父母期待醫療系統能友善尊重的站在父母角度思考、
接納父母經驗建議、頻繁告知病況、將父母視為平等夥伴。

治療師可以扮演的角色

創造安全有趣的評估:

盡可能讓評估過程變得較有趣,確保病患安全,與注意病患隱私。
與照護者並肩作戰:

同理罕見疾病對照護者的影響,耐心回應
正向的醫病關係:

以病患的最佳利益為考量,建立具安全感與信任感的醫病關係
簡明的流程說明:

詳細說明評估的流程與注意事項,並且以容易理解的方式說明結果
與病患及照護者溝通時須注意的重點:過程中保持開放的態度。

建立務實的治療期待:協助照顧者理解治療能達到的效果,
建立正確的期待,可避免因錯誤期待而失望的情況;
當病患之運動功能評估得分不如預期時,
亦應提供後續治療建議以及情感支持。

脊椎彎曲是一項常見的病狀,可見於 50%以上的脊髓性肌肉萎縮症患者,尤其是無法行走的病患。此項病狀可施以手術矯正或姿勢支持(如支撐架)。對於脊椎側彎等併發症,是否施予手術矯正取決於患者的脊椎曲度、肺功能以及骨骼成熟度。3,4

潛在益處

考量

手術

潛在益處

  • 改善坐姿、平衡、耐力與外觀4
  • 減緩呼吸衰弱4,5
  • 改善整體舒適度、生活品質與獨立性3

考量

  • 可能會影響腰椎穿刺的可行性
  • 手術最佳執行時間點尚有爭議5
  • 比起一般大眾,脊髓性肌肉萎縮症患者可能有較高的手術併發症風險5

支撐架

潛在益處

  • 可改善坐姿的穩定性,耐受力以及整體身體外觀3
  • 相較於手術而言為較保守的方式,但可讓病患身體有成長的空間3

考量

  • 可能無法預防或延緩脊柱側彎5
  • 可能讓病患有不舒服的感覺3
  • 小於八歲的兒童使用硬支撐架,可能會影響肺功能6

四肢攣縮是一種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等神經肌肉疾病中常見的併發症。7

攣縮可見於失去行走能力、或從未有過行走能力的患者。此病症加遽減低功能性動作範圍、使患者失去日常活動的功能、並且增加疼痛程度。研究指出在第二型的脊髓性肌肉萎縮症中,有22%-50%的病患其運動範圍降低大於20°,以髖部、膝部與手肘的攣縮最常發生。7  矯形治療通常包含關節活動運動,以預防關節僵直性孿縮。8

行動輔具技術

飽受疲倦與耐力缺乏的重症或漸進性疾病患者,可考慮使用電動輔助移動設備,讓病患能保存體力並專注於日常活動。對於脊髓性肌肉萎縮症患童,事例證明僅20個月大的病童便能夠安全並獨力操作電動輪椅。9,10

潛在益處

考量

電動輪椅

潛在益處

  • 電動輪椅讓孩童獨立探索並與所處環境互動,促進孩童溝通、認知與社交技巧的發展9,10
  • 低位座位選項讓孩童參與到地板上進行的活動中9

考量

  • 幼齡兒童可能時刻需要監護10
  • 座位與頭部控制等可能需要量身訂做,以符合病患的身體需求10

站立式輪椅11

潛在益處

  • 減緩坐姿時施加在髖骨的壓力
  • 改善肺容量
  • 減少胃腸道併發症
  • 增進膀胱排空
  • 預防骨質密度(BMD)減低
  • 增進日常活動的能力

考量

  • 可能過度拉伸攣縮部位
  • 骨骼變形可能造成患者不適
  • 缺乏站姿耐受力時,可能會限制此設備的活用
  • 對於有嚴重BMD流失的患者,可能造成骨折
  • 可能造成姿勢性低血壓

控制器

潛在益處

  • 可透過程式設定敏感度9
  • 壓力感應式操縱桿9
  • 對使用呼吸控制的患者,可使用吸啜式控制9

考量

  • 控制器可能需要定期重新設計,以適應日漸加遽的衰退狀況12

References

1. Mirea M et al., 2022, Physical Therapy and Nusinersen Impact on Spinal Muscular Atrophy Rehabilitative Outcome 2. 張博華(2022) 從創傷知情視角探討罕見疾病病童父母創傷經驗-以北部某醫學中心為例 3. Spinal Muscular Atrophy Clinical Research Center. Physical/occupational therapy. http://columbiasma.org/pt-ot.html. Updated March 14, 2013. Accessed April 18, 2016. 4. Wang CH, Finkel RS, Bertini ES, et al; and Participant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MA Standard of Care. Consensus statement for standard of care in spinal muscular atrophy. J Child Neurol. 2007;22(8):1027-1049. 5. Mullender M, Blom N, De Kleuver M, et al. A Dutch guidel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scoliosis in neuromuscular disorders. Scoliosis. 2008;3:14. 6. Tangsrud SE, Carlsen KC, Lund-Petersen I, Carlsen KH. Lung function measurements in young children with spinal muscular atrophy; a cross sectional survey on the effect of position and bracing. Arch Dis Child. 2001;84(6):521-524 7. Skalsky AJ, McDonald CM.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limb contractures in neuromuscular diseases. Phys Med Rehabil Clin N Am. 2012;23(3):675-687. 8. Tsirikos AI, Baker ADL. Spinal muscular atrophy: classification, aetiology, and treatment of spinal deformity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. Curr Orthoped. 2006;20:430-445. 9. Lin W, Pierce A, Skalsky AJ, McDonald CM. Mobility-assistive technology in progressive neuromuscular disease. Phys Med Rehabil Clin N Am. 2012;23(4):885-894. 10. Jones MA, McEwen IR, Hansen L. Use of power mobility for a young child with spinal muscular atrophy. Phys Ther. 2003;83(3):253-262. 11. Arva J, Paleg G, Lange M, et al. RESNA position on the application of wheelchair standing devices. Assist Technol. 2009;21(3):161-168. 12. Hilliard K. Special Effect’s controllers enable every gamer to enjoy video games. http://www.gameinformer.com/b/features/archive/2014/06/25/creating-controllers-for-all-disabilities-special-effect-enables-every-gamer-to-enjoy-video-games.aspx. Game Informer website. Published June 25, 2014. Accessed August 1, 2016. 

Muscular Atrophy

SMA的臨床表現具個體差異,常需要涉及多領域的綜合醫療照護。4